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斗将阵容搭配韩信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首先是关羽的性格特征,我们对关羽的了解来自陈寿的刻画,而陈寿对关羽的了解基于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蜀汉大臣和士兵的评论,当时刘禅在位,关羽后代仍然活着,关羽的主簿廖化在蜀汉地位显赫,关羽的好基友张飞的女儿,是刘禅的夫人。
第二,是蜀汉的官方历史档案(不要相信陈寿说蜀汉无史官的话,理由另说)。
第三,是敌国人物的评价,陈寿后来来到了北方,奉张华命修史,著作郎的便利让他可以接触到大量北魏和东吴人物对关羽的评论。
基于这些东西而出现的关羽性格,又成为了罗贯中和后世刘关张崇拜者对关羽进行想象和再塑造的源头。
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基于这段话,我们来挖掘一下关键词。万人之敌(军事成就卓著),为世虎臣(刘备的左膀右臂),国士之风(这个评价极高,萧何论韩信,国士无双,即强调了关羽的军政才干。关羽并非许褚甘宁这样的斗将,而是韩信一般可以匡正国家的能臣。),刚而自矜(谈到缺点,陈寿非常锐利。刚,意味着不善处理挫折,自矜,说明容易看不起他人。)。
那么这些特点又是通过什么事件体现出来的呢?看史书。
万人之敌的事迹有(阵斩颜良,歼灭曹操荆州军,俘虏于禁,消灭庞德,赤壁前以水军万人掩护刘备撤退,赤壁后同曹仁相持七年,在周瑜围攻江陵时,绝曹军北道)。为世虎臣(蜀汉集团第二人,独当一面,类似韩信),国士之风(报效曹公,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候再次追随刘备),刚而自矜(荆州谈判,和鲁肃对峙事,鄙视糜芳事,封爵时质疑黄忠地位事,诸葛亮写信劝慰后把信给诸将公开事)。
那么,关羽的形象丰满起来了。以西方人的观点,关羽类似阿克琉斯,他勇猛无敌,品德高尚,忠诚可靠,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他形象伟岸,声若洪钟,爱惜士卒,藐视士大夫,谋略长远,善于策划和指挥,也深得军心。
那么,在我看来,曹操心中的关羽,是一个他理想中的自己。
为什么呢?看史书。
和关羽相同的一点是,曹操出身也很低,在同袁绍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曹操心中浓重的自卑感一直无法消除。他游乐放荡也好,忠于王事也罢,这种感觉折磨着他。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自卑又引发了曹操疯狂的上进心,在练武,学文的过程中,曹操的军事,文学天赋逐渐显露,让他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相反,在同袁绍后来相处的日子里,曹操对这些出生高贵,却满腹机心的同伴,慢慢产生了一种鄙视和孤独感。
他出身宦官,却同士人的儿子混在一起,他一心报国,身边这群人却包藏祸心。
这种孤独,自卑,鄙视,自大的复合心态一直伴随着他,有一天,他遇到了刘备和关羽。
那个时候,曹操仿佛看到了知己,看到了同类人。
历史记载曹刘的第一次相见是伐董卓前的洛阳(汉末英雄记,献帝春秋(貌似))。历史没有透露更多的东西,留出空间,我们可以想象。
当二人再次会面的时候,有了青梅煮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这既是一种坦诚,也是一种试探。刘备的反应并不让他意外,他也许会暗暗认同之余,又有了一些不应该有的遗憾——我们知道,曹操的浪漫主义病一直很重。
这之后,曹刘很快决裂,曹操对刘备的快速打击,可以说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说是一种赞赏(刘备人杰也,必先击之)。
这之后,有了关羽降操。
曹操长的矮小猥琐,而关羽容貌雄伟。曹操这辈子都没能找到一个值得效忠的君主,好让他去做征西将军曹侯(曹操的人生理想),而关羽很幸运,他从一开始就认识了杰出的君主刘备,并决心与他相终。有时候,曹操不愿意承认刘备的魅力,以及关羽对刘备的感情,而种种试探(封赏和交心)后,关羽的大义又逼迫他承认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我想要做却不可能做到的人。
这是一个我想动摇而动摇不了的人。
他比我要幸运。
最后,曹操开始真心实意地欣赏起这个人来,他甚至愿意用纵敌的行为来完善关羽的完美。
于是,有了那句苍凉而大气的话,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除了关羽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并用余生来完善自己,而曹操从一开始就走向扭曲,最终变成一个自己不想变成的人这一点外,两个人非常相像。
他们都出生不高,才华横溢。他们都对军旅生活抱有憧憬,从小有着建功立业的英雄梦。他们都鄙视士大夫,相对草根。甚至,他们都很好色,连对女人的品位都很像(关羽同曹操攻打吕布时,曾向曹操要一个女人,曹操开始答应,后来发现这个女人也是自己的菜,就自己要了)。甚至,他们都是读书人,热爱左传,热爱孙子。
但是,重点是但是。
关羽一生无悔,死得其所,他的墓碑上注定要刻上那些华丽的头衔,从汉寿亭侯,前将军,到我们熟知的武圣大帝。
而曹操知道,自己的墓碑和后世评价不可能太好。他是权相,他是汉贼,他是魏武帝,但是,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汉征西将军曹侯。
有时候觉得,曹操身上的无奈,就是那个时候华夏民族的无奈。他力图维持的帝国统一,很快毁于司马氏的乱政。他力图坚持的法家集权,很快崩毁于自己儿子喜欢的九品中正。他一心想坚守的大汉的武功和帝业,最终为南下的胡人所荼毒,曹操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曹操最欣赏的人,无论是刘备,关羽还是荀彧,都最终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他们缠斗一生,为了复兴一个大一统帝国捐尽了心血,但是他们不能胜利。
那么,让几个片段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建安二十三年,白发苍苍的刘备和曹操最后一次相逢于汉中战场,烈士暮雨,卷水苍苔。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威震华夏。
一年后,年迈的魏王最后一次看到了关羽。
君侯别来无恙。
对于曹操来说,他心中的理想人格在那一刻轰然破碎,雷击火焚。那个活在曹操心中的,汉征西将军曹侯彻底死去了,他杀死了内心中那个荣誉,崇高的自己,也杀死了长期以来激励着他不断前进,不断杀戮的英雄梦。
几个月后,魏王薨。谥武。
又过了几个月,他一生的宿敌,汉帝刘备崩,谥昭烈。
在两个已经成为雕像的姓名背后,一直保持默哀姿势的另外两个人开始抬头,他们目光热烈地碰撞,表情奇妙而复杂。他们将在汉朝兴起的地方进行秦汉帝国与时间的最后战争。而结局两个人都心知肚明。
斗将的概念
《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古代打仗真的是两军交战前,大将会出来互相单挑?
古代大将单挑有一个专用名词“斗将”,这个还真有,但是并不是常规战术,几千年历史中正史记载不过百余,很多名将单挑并不出彩,也根本不会去单挑,但也有很少一部分武将自持武艺娴熟,有单挑斗将之举。
正史记载最早的斗将记录在春秋时期,清代考据家赵翼的《陔余丛考》就举了很多古代斗将的例子,其中说《左传》里有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现存的《左传》并不能找到两人的厮杀记录。因此这个还是比较存疑的。
《汉书》中则记录了项羽曾经要找刘邦斗将的事情,但是精明如刘邦怎么会答应呢?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派遣勇士阵前挑战,结果刘邦并不按套路,直接让射手楼烦一箭射死。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是有很多斗将之举的,但实际上明确记载的只有2起,关羽和庞德单挑,结果被庞德射中关羽面额,出自三国志。另外一起出自《英雄记》,吕布和郭汜有一场单挑,吕布刺中郭汜手臂。除此之外,关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应该是疑似斗将单挑的,因为实际上关羽不可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时候,冲到孙权麾下,曾经“叱孙权下战”应该也是想要斗将单挑的,孙权自然不敢答应。
斗将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割据势力太多,军队势力不大,个人勇武就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比较出名的有《后周书》记载侯莫陈崇单骑突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晋书》记载平先力战陈安,夺其矛而还。《南史》记载陈庆之之子陈昕击败北魏骁将宝乐,魏军大溃。《旧五代史》后唐周德威生擒后梁陈章、叛将单廷圭。《新五代史》记载李存孝二马错蹬之际生擒邓季筠。
隋唐、两宋、元明清就更少了,但也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斗将。《隋书》记载史万岁和突厥将领斗将,斩其首而还。最过精彩的是秦琼和尉迟恭,演义中有尉迟恭救驾的描写,实际历史上也有,《旧唐书》记载单雄信单骑追击李世民,尉迟恭力刺单雄信下马。还是李世民被刘黑闼部将高雅君追杀,唐将潘毛将其刺于马下。《新唐书·秦叔宝传》中记载每次若有敌将夸耀武力,李世民就派遣叔宝出战,往往都能斩首而还取得斗将胜利。《新唐书·薛仁贵传》征高句丽时期,唐军被高句丽善射者射死十几人,薛仁贵单骑出战将其生擒而还。《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大战太行山,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
由此可见,古代两军对垒,大将先单挑有一定的可能,但首先基本不可能一军统帅亲自出战,也就是说即使单挑失败,也并不至于一败涂地,士气低下是一定的。而且这种模式是越来越少的,最盛行的时候,也是不常见的,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的百年之中也不过2起,可见和电视剧中次次都是大将出来单挑是虚构的。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依靠个人武艺,历史上很多武将实际上武艺并不高强,白起、韩信是当之无愧的名将,但其依靠的是军事才能和统帅能力而不是个人武艺。姜子牙一直是武庙中的主祭,其也不会武艺,不会法术但其军事鼻祖的称号并不是这些而得名的,最早的军事理论《六韬》就是姜子牙的著作(存疑),可见真实历史上的姜子牙是依靠军事谋略才一直被人所敬仰的。
历史上的将军类型
隋炀帝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曾经问过名将贺若弼这样一个问题,“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猛将、谋将、斗将、领将、骑将、大将都是将军,但职责不同,类型也不同,虽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加明显。
猛将是指作战勇猛的将军,但不光是说将军自身勇猛,还可以说是训练士卒,驱使士卒战场杀敌勇猛。杨素之所以是猛将就在于他用兵的方法真的是很十分勇猛。他训练出来的士兵,上了战场只知道向前冲,前赴后继,勇猛异常,他本人也是身先士卒,勇不可当。猛将与骁将、勇将的区别,就在于这两点,骁将只有用兵勇猛,勇将只有自身勇,而猛将兼备两者。
斗将是指大军混战前对战两军所派的对杀的将军,比如说三国演义虎牢关大战刘关张的吕布。斗将通常都是勇将或是悍将,自身实力比较强,是冲锋陷阵的主力。贺若弼说韩擒虎是斗将,是因为韩擒虎确实是勇冠三军,威严无比,隋书记载,韩擒虎武毅威雄,威声动俗,灭陈后陈后主对韩擒虎是畏之如虎。斗将较之于勇将更有统帅士兵的风范,战场之上不光自己杀敌,还要带领手下士兵向前冲锋,而且是具有一往无前的气势,这样的人才能叫斗将。
骑将是指指挥骑兵或是自身更擅长马上作战的将军。贺若弼说史万岁是骑将,主要是因为史万岁与敌人作战,马上无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万岁打突厥阿波可汗,交战时史万岁单枪匹马,交马之间就杀死突厥敌将,让突厥大惊失色,溃败而逃。骑将与步将其实就是分管骑兵和步兵的将军,但不是骑上马就能算骑将的,汉朝以前骑将不多,虽然都是骑上马作战,但是对骑兵的作战,指挥都还远不能叫做骑将,毕竟那时候还是主要使用旧式战车。汉朝开始,骑将的典型就是霍去病,真的可以说已经到了骑兵到处,扫荡无敌的程度。
谋将顾名思义是善于谋划的将军。历史上谋将很多,名将很多都是谋将。贺若弼说杨素不是谋将的评价十分中肯,杨素指挥以勇武著称,基本用不着什么长策奇计。而汉初三杰的韩信是典型的的谋将,灭赵国的背水之计就是巅峰之作。唐初的李靖也是一个典型,李靖打仗多用智谋,平萧冼的战役就是李靖智谋的体现。谋将与儒将也有区别,谋将不一定文武双全,谋将只要以谋为主都是谋将,但如果缺少文才风雅就不能算作儒将。比如说韩信,虽然是谋将,但要说他儒雅,也不能这么说,所以他只能算谋将却不能算儒将。
领将是领导全军的将军,可以不勇,但必须要有趋势士兵的能力。贺若弼说韩擒虎不是领将,是因为他认为韩擒虎没有指挥大数量士兵作战的能力,平陈时,韩擒虎只带了一支小部队,一路穿插打到南京,活捉陈后主,所以贺若弼觉得韩擒虎没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领将只有一少部分人才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谓,统领大军说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事实上非常麻烦,各种事情需要解决,所以真正称得上是领将的并不多,韩信曾对刘邦说,刘邦将兵不过十万就很说明问题。
大将则是领将和谋将、猛将的集合,能够统领千军、战无不胜的才能叫大将。这样的人比领将还要少,整个中国历史都只有极为少数的几个人可以成为大将,韩信是其中之一,苏定方也是其中之一。
好了,今天关于“斗将阵容搭配韩信”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斗将阵容搭配韩信”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